工作平台繁体版
江苏侨联 > 文化交流基地 > 淮安 > 正文
周恩来纪念馆
2018-02-07 16:13:00

  

  2016年12月,周恩来纪念馆经申报,成为中国华侨文化交流基地,这是一件淮安侨界的大事,其中周总理与侨的故事为世人称道。

  周恩来纪念馆(照片1)位于淮安市淮安区桃花垠,1986年由中宣部批准兴建,1992年1月6日落成开放,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馆名。馆区由两组气势恢宏的纪念性建筑群、一个纪念岛、三个人工湖和环湖四周的绿地所组成,占地总面积40万平方米,其中70%为水面。(照片2)馆区南北800米长的中轴线上,依次建有瞻台、主馆、周恩来生平业绩陈列馆、周恩来铜像广场和仿中南海西花厅、西花苑碑园、情归厅等纪念性建筑。纪念馆开放至今已累计接待海内外瞻仰观众2000多万人次,成功接待包括习近平等在内的三十余位党和国家重要领导同志,先后被表彰为“全国文化先进集体”、“全国文物系统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文博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旅游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红色旅游先进集体”。2008年5月1日,周恩来纪念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江苏省首批面向社会免费开放的试点单位。2015年,周恩来纪念馆作为申报主体,被批准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一代伟人周恩来的崇高威望,雄伟的纪念建筑,优美的馆区环境,规范的管理服务,使周恩来纪念馆日益展示文明淮安、和谐淮安、魅力淮安的金色名片,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红色经典景区。

  周恩来的统战工作深入侨心,周恩来的侨务思想是真知灼见,他始终亲自过问侨务工作,制订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其中不少文件至今仍是指导侨务工作的重要依据。周恩来观察处理侨务问题时高瞻远瞩、博大精深,其侨务工作及其思想,为中国共产党赢得了侨心,他的侨务理论与实践及其雄才大略和伟大人格,在广大华侨、华人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树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周恩来纪念馆竭诚满足海内外侨胞传承传播中华文化的需求,努力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和友谊。在周恩来生平业绩陈列馆(照片3)中陈列着周恩来与华侨交往的图片、史料,讲解员在讲解中讲述周恩来生前周恩来与侨领的交往故事,歌颂党的侨务政策。旨在为华侨国际文化交流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故事一:多美的一颗橄榄果啊

  新中国诞生一周年之时,繁荣的雅加达街头出现数十万面中国国旗,五星红旗鲜红得像一片燃烧的火。“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华侨们欢呼的声浪震动了那个岛国。消息传来,廖承志没有像一些同志那样鼓掌叫好,相反陷入了愁苦的思索。50万人上街游行,置印尼政府于一个什么样境地呢?

  廖承志赶去会见总理。周恩来已经十分生气了。“小廖你来得正好!你要立即想办法告诉印尼的侨领,动员大家国庆不要挂国旗,要设身处地嘛!如果北京有几十万外国人游行,挂外国国旗,你的感想如何!”

  周总理的态度十分坚决,他让外交部通知中国驻印尼大使王任叔,努力去做说服工作。然而,这是十分艰巨的,因为侨胞们有着双重国籍。侨民既有所在国国籍,又有祖籍国国籍,这在过去是不成其为问题的。自从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有的国家便把中国看成了“赤色之邦”,加以警惕和戒备。廖承志觉得:侨务工作应该与外交路线相一致。华侨就是华侨,不要参加当地的政治纷争,应该安居乐业,为发展当地的经济作贡献,为侨居国服务。因此已经加入当地国籍的侨民,就不要再保留中国国籍。他还想到了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华侨中还存在中共党支部。廖承志决定向中央提出解决双重国籍的问题,提出他对中共海外支部的看法。这无疑是需要极大勇气的。

  刘少奇、周恩来详细听取了他的报告,十分赞同他的想法。总理带领他向毛主席汇报,毛主席作出了决定,在1953年1月中共中央对侨民工作的指示中,提出要解决双重国籍问题,取消在华侨中的中共组织。

  当周恩来总理同尼赫鲁、苏加诺和吴努会见,分别谈到解散华侨中的中国共产党支部和民盟支部,停止一切活动时,受到了三国领导人的赞扬。解决双重国籍问题,同样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这表明中国无意把华侨当成“共产主义的第五纵队”,中国同世界各国在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友好联系的诚意是可以信赖的。华侨中的一些党员对撤销中共海外支部想不通,一些侨胞对解决双重国籍问题一时想不开。廖承志反复地做工作,制定政策条文。他说:“不参加当地国籍是很难生存的,有的地方做买卖、当工人都不行!国家的政策是为广大华侨着想的,不信走着瞧,我说这是一颗橄榄果哩!”

  是的!像吃橄榄果,慢慢回味,才知中央的政策确实是维护华侨的切身利益。后来,90%以上的华侨加入了当地国籍,成了居住国的少数民族——华族(华人),获得了安居乐业的生存环境。多美的一颗橄榄果啊!

  故事二:总理情深,白首终归故国

  1949年,远在大洋彼岸的司徒美堂冲破重重阻力,从美国纽约飞回香港,甩掉了跟踪他的国民党特务,在周恩来的亲自部署下辗转来到北京,代表美洲华侨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美堂老人年老足踱,行动不便,而中南海里的大殿堂,汽车又不能开到门口,周恩来指示政协大会秘书处为美堂老人特制藤椅,由工作人员抬着走。美堂老人非常感动,把这张藤椅称为“特赐金銮殿乘舆”,还专门拍摄坐在藤椅上的照片留念。开会时正值深冬,北京天气十分寒冷,由于司徒美堂从美国匆匆归来,所带御寒衣物不足,毛泽东和周恩来对他关怀备至,特意嘱咐工作人员去北京前门瑞蚨祥商号为他定制了一件名贵的黑色水獭领子狍皮大衣,这件大衣一直被美堂老人视如珍宝(现藏于广东开平司徒美堂纪念馆)。

  司徒美堂参加新政协会议时,年高83岁,耳聪目明,但只会讲广东四邑话和英语,也听不懂北方话,为了使美堂老人言语沟通更加方便,周恩来安排美堂老人的秘书司徒丙鹤以政协“联络秘书”的身份,到香港启德机场接机并护送其到北京参加新政协,并在大会期间负责美堂老人的全程翻译。会后,周恩来总理再次指示要司徒丙鹤跟随美堂老人继续做好秘书工作。此后,司徒丙鹤一边担任记者与侨务等工作,一边与司徒美堂住在北京紫禁城边北池子83号四合院内,笔录司徒美堂口述的《旅美69年生活历程》等文书。《旅美69年生活历程》在《光明日报》连载,得到毛主席的多次称赞,后来还出了单行本,由谢觉哉、何香凝作序。

  当初司徒美堂奉邀回国出席新政协会议,并未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没有长住北京当官的打算。会议结束后,美堂老人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叫我做官,我没做,我不会做官。现在政协大会已经开完,我的任务完成了”。周恩来得知后,极力加以挽留,他恳切地对老人说:“现在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要把我们年轻的共和国建设得繁荣、富强,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请您留下来,我们共同建设新中国,好吗?”并亲自安排美堂老人搬进北京北池子筒子河边一所幽静而舒适的四合院,让老人在那里安了家。在周恩来的真诚挽留下,美堂老人终于结束了侨居美国69年的漂泊生涯,回到祖国的怀抱。

  故事三:周恩来与 《南侨日报》

  1946年底,陈嘉庚创办《南侨日报》,胡愈之担任报社社长。 报纸宗旨是团结华侨,促进中国内战早日停止,实现祖国的和平民主。这时夏衍在国内受特务注意,周恩来派他到香港,先向方方、林平转告中央关于南方统战、宣传、文化工作的意见,而后到新加坡了解抗战时期流散在东南亚一带的文化工作者的情况,并向陈嘉庚等爱国华侨领袖转达中共中央的关怀,通报国共谈判破裂,中共中央将采取的方针政策。夏衍出发之前,周恩来对他说:“陈嘉庚先生在新加坡创办了《南侨日报》,胡愈老担任社长,忙得不可开交,陈先生对你以前主编桂林版《救亡日报》印象很好,你去帮助他加强这个‘民主堡垒’吧!”夏衍来到新加坡后,担任了主笔,协助胡愈之工作,给陈嘉庚以有力的支持。直到1949年初,夏衍、胡愈之先后离开新加坡回国,报纸由洪丝丝接手。由于陈嘉庚创办的《南侨日报》在促进华侨的爱国大团结, 坚持民主, 反对独裁, 宣传祖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发挥了巨大的舆论作用, 中共中央给予《南侨日报》很高的荣誉。毛泽东和周恩来均为该报创刊3周年题词。毛泽东的题词是:“为侨民利益服务”;周恩来的题词是:“为宣扬新民主主义的共同纲领而奋斗,为保护国外华侨的正当权益而奋斗。”(照片6)

 
 
 
 
 
 
  编辑:淮安市侨联方宇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