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平台繁体版
江苏侨联 > 各地侨联 > 南京侨联 > 特色工作 > 正文
留学报国 强国有我│王永进:做好半导体 点亮中国芯
2022-11-23 15:02:00

  王永进,男,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批“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国家“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负责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和江苏省氮化镓光电子集成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

  王永进于2005年3月在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后,分别在德国弗莱堡大学、日本东北大学、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从事科学研究;已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长期致力于氮化镓光电子集成及无线光通信研究,发现量子阱二极管发光探测共存现象,阐明其物理机制,研究出了发光、光波导、调制和接收等器件融合集成的光电子芯片,实现芯片内全双工光通信验证,成果在外国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授权美国发明专利2件、中国发明专利30件;获2019年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二等奖、2021年江苏省科学技术三等奖等。

  搭建平台,布局未来

  王永进认为要遵循“试错探索,迭代发展”的科研规律,瞄准被国外卡脖子的关键领域,从科学问题入手,主攻基础研究,原创成果,主动博弈于化合物半导体光电子信息时代;要通过系统化教学,培养出创新型科研人才,决战于光子信息时代。

图一 王永进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Peter Grünberg教授合影

  王永进说,先进的平台可以支撑学生实践锻炼,从中获得高质量的发展;一流的研发平台,能吸引更多的科研人才从事尖端研究。他意识到引进高端人才、争取科研经费和物理空间、建设研发基地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平台支撑的重要性。在江苏省和南邮人才政策的支持下,他积极引进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Peter Grünberg教授,从日本东北大学引进曹自平、胡芳仁、杜关祥等教授组建科技创新团队,为高校院所通过人才引进提升学科建设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

  王永进认为,要坚持目标定位、问题导向,瞄准国家的战略需求。在国家自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国家973前期预研计划和江苏省重大研发计划等项目的支持下,王永进从“芯”出发,扎根基础研究,破解发展瓶颈。2015年10月,他攻克同质集成光电子芯片的世界性难题后一直思考下一步如何发展突破。2016年初,他在和博士朱秉诚探讨全双工通信这个通信领域的世界性难题后顿时脑洞大开,产生了同质集成光电子芯片可以实现全双工光通信这个想法。随后,他立即组织学生杨永超、李远航开展实验,按照他设计的双工方案进行测试,10分钟后成功验证了芯片的同频同时全双工通信!他沿着这个思路,发现了量子阱二极管发光和探测共存现象,阐明其物理机制,研制出了同质集成能源、感知和通信器件的多功能光电子芯片等。

  知行合一,教学相长

图二 王永进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

  新旧相推,日生不滞。年轻人的创新能力和干劲是无穷的,关键要带着研究生一起干,把他们的潜能激发出来。王永进在学生培养中秉承这一理念,通过系统性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创新型人才。他说:“为学生打造高水平的实践环境,培养更多有专长、能动手、敢动手的高水平人才。”

  王永进坚持通过系统化教学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在实践中提高学生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科研过程中,他要求学生分工完成流片、表征、测试和系统集成等业务,以培养学生们的系统思维和全局观,提升团队协调组织能力。

  在他看来,同质光电子集成芯片研发工作辛苦,器件表征测试枯燥,学生心里有抵触,抱怨厌倦很正常,重要的是言传身教、耐心引导,在互相促进中共同提升。有次,测试小组在器件评估中连续遇到挫折,灰心丧气。他给予学生勇气和信心,鼓励并带领学生一起现场工作,不仅解决了问题,学生们也快速成长起来,理解了实验的意图和重要性,更加积极主动地协同配合,科技攻关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科研成果要走出实验室

  王永进在同质集成光电子芯片领域取得的成果一经发表,引起了业界广泛关注。他认为,科研成果一定要走出实验室,经得起实践检验,服务于社会需求。

  秉承这一理念,王永进带领研发团队在杭州士兰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采用4寸晶圆完成相关同质集成光电子芯片的产线中试,并研制出便携式可见光通信系统、水下蓝光通信系统、空间光互连系统及同时照明成像系统等一系列产品。可见光通信系统能够同时传输音视频、多路传感数据,传输距离达100米,已经通过目标客户的通信验收,进入样机批量试制阶段。其他部分成果还获得2019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技术融合专业赛二等奖。

  世上从没有模仿者做领路人。秉持科技强国之初心,牢记教书育人之使命,燕处超然于昨日所得,慎终如始于明天创新,以王永进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正奋发有为于圆梦民族复兴的新征程!


  编辑:南京侨联张亚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