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联辉,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江苏省电子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江苏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纳米医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纳米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汪联辉先后在福建师范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复旦大学和南京邮电大学,围绕重大疾病早期检测及诊疗需求,长期聚焦光电纳米材料、生物光电子学、纳米生物医学等信息材料与生命健康交叉领域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先后获评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等称号,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侨联“中国侨界贡献奖”、江苏留学回国先进个人等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学以致用、科技报国
“回国,是我这一生中最重要,也是最正确的决定。”至今,汪联辉教授仍然感慨万分。在国外学习工作期间,他发现很多科研成果被迅速推广并进一步产业化,然而国内部分优秀的科研成果却长期束之高阁、无人问津,为此他深感痛心。汪联辉教授认为他关于“量子点-生物分子”复合探针的研究成果,如果结合具有“多元多指标”检测能力的微流控芯片技术,极有可能实现肿瘤在临床上的早期诊断,且具有费用低廉、易普及的优势。
为了尽快实现研究成果的产业转化,汪联辉课题组紧紧围绕半导体荧光量子点的产业技术开展了大量工作,在量子点的制备技术、量子点表面修饰与生物功能化、量子点的生物医学检测应用等方面展开了系统研究。2007年,汪联辉课题组凭借量子点生物医学荧光试剂及其相关技术方面获得多个核心专利。在此期间,研究团队通过对量子点及其生物试剂制备工艺的优化,获得了发射波长覆盖从绿光到红光的整个可见光区的系列荧光量子点试剂,同时掌握了高性能量子点生物分子探针连接的关键技术,获得了多种具有较高稳定性的量子点-蛋白生物试剂。在用于肿瘤标记物的检测研究中,量子点生物探针对肿瘤标记物如甲胎蛋白(AFP)和癌胚抗原(CEA)的检测限达到10 pg mL-1,比现在临床使用的FITC探针提高10000倍。尤其是对于临床的血清样本,量子点生物探针表现出优异的检测特异性,显示出在临床诊断巨大的应用前景。
汪联辉出版的学术专著
加盟南京邮电大学以后,汪联辉带领团队围绕重大疾病早期检测及诊疗需求,长期聚焦光电纳米材料、生物光电子学、纳米生物医学等信息材料与生命健康交叉领域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一、提出了生物信息材料光电耦合调控机制,实现了多级结构精确构筑和光电特性精准调控。提出了低维生物信息材料多级结构光电耦合调控机制,率先发展了微波水相可控制备新技术,实现了多级结构与光电性质的精准调控;发展了基于核酸分子信息编码的多级组装方法,实现了多维度等离激元结构精确组装和共振特性精准调控,开辟了低维生物信息材料研究的新方向。
二、构建了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生物信息传感体系,实现了复杂体系生物信息提取与处理。率先提出了低维信息材料生物活性界面构筑策略,建立了“生物识别-分子折叠-能量传递”耦联的信息传感和信号放大机制,实现了复杂生物体系单分子水平、单碱基突变的高特异性检测。
三、研制出智能微分析和诊疗系统,服务于重大疾病的早期检测和精准医疗。基于低维生物信息材料及传感策略,构建了智能微分析系统,实现了痕量生物分子高通量、高灵敏分析与处理,在临床样本检测中得到验证,并实现了对寨卡、登革等病毒基因的识别、分型及快检,服务于公共卫生防疫;提出了微泡界面自组装构建光声磁三重响应诊疗系统,实现了精准溶栓药物递送,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高效安全治疗。
他的相关研究成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国际高水平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同行他引20000余次;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50余件,美国发明专利2件;出版《分子影像与精准诊断》《纳米等离子激元材料及其生物医学应用》和《生物光电子学》等学术专著3部;获得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奖项。
新时代的“大先生”
在学生们眼里,汪联辉教授不仅是他们的老师、“大先生”,更是他们的长辈、亲人……
汪联辉认为培养研究生自主研究的能力比灌输知识更重要,所以他总是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汪老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时候明明知道学生的实验会失败,他也不会轻易指出,而是耐心启发,一步步传授解决问题的思路。跟随汪老师学习以后,我们才体会到,师长这个词已经不仅仅是老师的含义,它还代表着长辈,代表着亲人,代表着父亲。”“他经常和我们一起吃方便面,聊生活和理想,偶尔也会参加我们的集体活动。科研上有疑问去问汪老师,生活上有困难去找汪老师,就连感情上的困惑也会去和汪老师说一说。因为大家都知道,汪老师肯定会为他们出谋划策。”学生们说。
汪联辉指导研究生做生物成像实验
“每个学生都是我最好的学生,失败了不要紧,关键是要自己学会排查,弄明白问题到底出在哪一步?”这是汪联辉经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独自摸索肯定要比群体学习耗费的研究时间长,但经过一两年的训练,他的学生个个动手能力强,科研后劲足,各企业单位在招聘的时候都喜欢招收汪联辉培养的学生。
为了帮助年轻人快速成长,汪联辉秉持“学术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提倡自主管理,鼓励开展学术争论和学术批评。行政事务以外的时间,汪联辉都泡在实验室亲自指导研究生做实验,为学生答疑解惑,把每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和培养,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每周日晚上是汪联辉课题组所有成员开组会的时间,即使汪联辉作为副校长的行政事务再忙,他都会挤出时间准时参加组会为学生们答疑解惑。在组会上,大家可以自由发表学术观点,共叙各自的科研进展,交流碰到的问题。有的研究生刚来,不敢说话,汪联辉便会格外关注,鼓励他们多思考、多表达。截至目前为止,由汪联辉教授亲自指导和培养的博士研究生超过20人,他们均在一线从事科研工作。
汪联辉指导研究生做原子力显微镜实验
“科研是我的兴趣,但是我们不能只为兴趣活着。让年轻的学子们成长起来,挑起大梁也是我们的责任。”汪联辉说,“每个人都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事,做好工作,那就是对祖国最大的贡献。”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而汪联辉教授就是这样一位“大师”和新时代的“大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