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平台繁体版
江苏侨联 > 各地侨联 > 南京侨联 > 特色工作 > 正文
老归侨回忆录 | 袁明生:生献中华情 明明白白心
2022-10-27 10:52:00

  为充分展示侨界人士的风采,为侨界人士学习和传承老归侨爱国、爱乡、爱家人的优良传统,南京市侨联特推出《老归侨回忆录》系列报道,营造侨心向党、同心与共的侨界氛围,鼓舞侨界群众继往开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砥砺奋进。

袁明生在母校香港中文大学前留影

  袁明生,1926年出生于江苏无锡,学生时代就读香港中文大学机电工程专业,毕业后在香港的英国怡和洋行工作,后被调到该洋行的新加坡分部。

  1954年从新加坡归国。回国后被分配在华东军区后勤部,后转业至南京电工器材厂技术科、江苏省工业设备安装公司技术科、南京电器二厂技术科、南京起重机械总厂进出口部、广州粤海中心筹建工程顾问。

香港南方学院校友合影(前排右三为袁明生、右四香港粤海企业集团总经理丁敬)

  1926年我出生在江苏无锡,15岁时跟随姑父姑母到香港定居。读完高中后,我考上了香港南方学院,就读机械电器工程专业。后南方学院与另外两所学院合并成为现在的香港中文大学。

  一心满怀报国志

袁明生在怡和洋行的工作证

  由于姑父在英国怡和洋行是元老级员工,在他的影响下,大学毕业后我进入了洋行机器部工作,主要从事机电设备技术。大学时的学习为我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洋行工作期间,我在洋行接触到很多先进的机电设备和技术,专业技术水平得到迅速提高,这也为我后来回国发挥一技之长奠定了基础。

  怡和洋行总部在香港,在新加坡有分公司,1949年,也就是新中国成立那一年,我被调到怡和洋行新加坡分公司工作。

在玄武湖留影,右为袁明生

  在新加坡工作的五年间,我一直在思考回国的事情。通过回国的同学了解到国内发展需要大量技术人才,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的技术终于能派上用场。怀着对祖国的赤子之心,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以及能参与建设新中国的热盼,我不顾一切选择回国。回国后,我曾站在紫金山顶望向远方,我真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啊!

  风物长宜放眼量

  回国后,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华东军区后勤部负责营房设备电器安装调试,筹建军马医院机要设备安装调试。军马医院位于汤山市郊,五十年代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电缆还没有铺设到市郊。我作为机电技术负责人,带一批战士在那里搞起了小型发电厂,解决了医院电力问题,有这个工作经历让我感到十分荣耀。

  后来我也曾经历苦难和曲折,在一段时间里心中感到十分苦闷和委屈,我写信给当年持恒函授学校老校长孙起孟先生。老领导回信引用了毛泽东主席的诗词:“牢骚太盛防断肠,风物长宜放眼量。”看到信件的那一刻,我内心豁然开朗,顿时释怀。在后来的生活中,我一直以这句话为座右铭。

  哪里需要去哪里

  转业到地方后,我在南京电工器材厂技术科主管交流电动机、直流启动马达、充电发电机的设计、生产工艺、测试等项目。也曾在江苏工业设备安装公司技术科,主管高低压电器设备、发配电工程安装调试项目。

  七十年代,我被调到南京电器二厂技术科,主管电器开关设备设计制造,科技情报等项目。参加了国家七十年代高新科技项目的引进、开发。其中有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引进英国2.3万KW燃气轮发电机组(移动电站)(Turlogenerator)国产化制造的配套工程,从测绘试制、生产工艺到安装调试。2.3万KW燃气轮发电机组在七十年代是国家重点引进的成套应急电站,现安装在大庆油田、胜利油田、中原油田等主要矿区运行。

  那时国内技术较为落后,国内同行对进口设备了解得不多,无从下手,因为我在国外接触过,在怡和洋行的工作经验和技术锤炼在那时就派上了用场。同行们都夸我是机电高手,同事戏称我为“洋拐棍”(因为我从南洋回来)。我听到很开心,而那不是虚荣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开心,因为我实现了自己当初的热盼,终于能够用一技之长为南京城市建设作贡献,我的内心充满了成就感。

  1990年,香港粤海实业公司在广州开分公司,前三年主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机电领域专家牵头负责。香港粤海实业公司总经理兼广州粤海公司董事长是我当年在持恒函授学校的老同学,也是我在香港南方学院的老同学。他邀请我到工程动力部任顾问工程师,我那时已退休,且在机电界小有名气,想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欣然接受了这份工作。工程进行了三年,结束后我回到南京开始了自己的退休生活。

  我这一辈子,早年目睹了世纪风云变幻,也品尝了人间沧桑,为了信仰选择了自己的人生路。

  90岁生日那天,老同事来祝寿,赠我一首诗,我甚是喜欢,将它裱起来挂在客厅的墙上。其中一句为:“生献中华情,明明白白心”,我想它也是我一生的写照:我这一颗明明白白的心,全部献给了祖国。


  编辑:南京侨联张亚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