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平台繁体版
江苏侨联 > 新闻中心 > 侨联要闻 > 正文
志青春·侨青颂发展 强国当有我④丨屈峰:用实际行动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2022-06-21 11:09:00

  编者按:

  强国有我,奋斗如歌。近年来,江苏侨界青年将心系桑梓的最美乡愁化作“一寸丹心图报国”的最大激情,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地方发展紧紧相连,以侨之所长服务家国所需,以“侨青力量”助力“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

  生逢盛世,逐梦前行。为展现我省侨青和留学人员风采,并借由他们的视角,洞悉区域发展脉搏,见证时代芳华,江苏省侨联联合交汇点新闻客户端共同启动“志青春·侨青颂发展 强国当有我”系列访谈活动。我们邀请12位侨青和留学人员代表话成就、抒心声、绘愿景,他们或来自基层一线,耕耘美好江苏;或深耕海外侨界,共展魅力江苏。他们用拼搏的足迹、真挚的语言,抒写侨心向党、同心铸梦的时代荣光,奏响勇毅担当、接力奋斗的青春序曲,激励引领更多侨界青年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第一篇章 创业创新 奋斗有我

  南京鼓楼医院医务处副处长、互联网医院与远程会诊中心院长屈峰:用实际行动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我叫屈峰,是一名泌尿外科的医生,同时也是南京鼓楼医院医务处副处长、互联网医院与远程会诊中心院长。自2006年博士研究生毕业后,一直坚守在医疗岗位上。从业的这十六年来,我不仅目睹了江苏医疗事业的蓬勃发展,也见证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日益得到守护和保障。

  屈峰

  互联网医院:创新诊疗模式,提供全病程管理方案

  2015年我曾前往美国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进修学习。当时在海外的一个体会就是,美国在互联网医疗领域发展得很快,相比之下,国内医疗信息化的脚步相对于全社会的信息化进程而言,处在一个“慢半拍”的状态当中。从那时起,我的脑海中就一直思考一个命题,那就是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让医疗服务变得更加优质和高效。

  由于我本人是一名临床医生,回国以后,我曾在国内互联网诊疗平台上进行过注册,希望通过互联网技术帮助到更多的患者。可是在这一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患者网络就医流程没有和线下实体医院打通、缺乏有效的患者管理手段、各种检查资料共享困难等等。

  其实从患者的管理角度来讲,缺乏的是一个好的健康全周期管理平台。特别是对于三甲医院来说,患者很多,长期以来医生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住院诊疗的部分,对患者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我们当时迫切希望能够帮到患者,解决疾病诊疗中的各种不便,使患者真正能够享受到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为此,在经历了深入的研究和筹备之后,南京鼓楼医院互联网医院于2021年6月正式运营。

  目前,南京鼓楼医院互联网医院已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新模式,实现了患者诊前、诊中、诊后全覆盖。通过采用全病程管理方案,不但改变了传统的医患就诊模式,并且帮助患者缩短了平均住院日、降低了计划外的再返院等,使病人获得了有计划、无缝式的照护。预约挂号、线上复诊、健康咨询、智能药柜、配药到家等便捷服务,则充分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患者少跑腿”,无不让老百姓看病就医变得更加便捷。

  此外,全病程管理系统平台上的关爱顾问、医生助理,帮助医生为患者提供了持续性精准管理服务,使跨院或跨科入选患者脱落率明显降低、疾病控制率显著提高。同时,全病程管理系统平台还能为患者进行入院前的线上线下教育;对住院中患者进行的一对一全方位跟踪治疗;出院后,也能提供全方位沟通、教育,收集随访数据,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现在,我们有44个科室、1000多名医生在线上为大家做好服务。相比疫情以前,我们目前每日的诊疗量是原来的5-6倍。特别是名医“云上坐诊”,不仅方便了患者,对缓解偏远地区、医疗资源缺乏地区的患者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起到了很大作用。同时,也大大扩大了医院的辐射范围,有很多患者来自省外甚至海外,为江苏的医疗资源走出省际、造福全国作出了贡献。

  最近一段时间受疫情影响,更多的南京市民选择了线上初诊。对于疫情防控工作来说,互联网医院的出现,可以减少人流的聚集,大大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在我看来,单一的“你来,我看病”的传统就医模式已经改变,互联网医院可以与实体医院互为补充、相互借力,将医疗服务触及到老百姓日常的方方面面,这才是百姓真正需要的医院的样子。

  医保政策:农村城市、本地外地看病一个样

  身处医疗行业,让我比别人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医疗领域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不仅有些不治之症有了应对方法,而且医保政策也越来越好,让病人的负担越来越轻。

  特别是目前正在大力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农民和市民不再有明显身份界限,城乡生活品质的差距越来越小。据我了解,过去的几年,围绕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按照健康有人管、患病有人治、治病能报销、大病有救助的健康扶贫方针,省卫健委会同扶贫、医保、财政、民政等部门,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在“便利、控费、提质”上发力,让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这让很多来我们医院看病的低收入患者,再也不需要像以前那样畏惧做手术、担心看病要花很多钱。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其实很多时候,重大疾病是导致百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原因。现在江苏省除了通过医院面向大众提供医疗服务之外,还会针对特定群体,通过主动上门、免费签约等多种形式,按知情同意原则,实现低收入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并实行网格化管理。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家庭医生团队正持续为低收入群众提供“一对一”健康服务,使群众从侧重“有病看病”逐步转向“治未病”。

  就我自己而言,对医保政策感触最深的则是来自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的直接结算。我老家在湖北,我将年事已高的父母接到身边照顾。以前父母看病总是需要自己先垫付费用,再把发票寄回老家委托亲戚代为报销,十分麻烦。现在他们有个头疼脑热在南京看病,一样可以刷医保卡直接结算,方便快捷、省事省力,再也不会有什么后顾之忧。

  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政策的快速推进,不仅为相关人群带来了便利,更是全面提升了医保服务的精细化水平,让诸多“老漂族”实现病有良医、老有颐养。日后,随着人口流动的日益频繁,异地就医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刚需,不断完善、优化异地就医结算制度,让患者异地就医不再“卡壳”,是惠及亿万群众的民生福祉,也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医疗资源下沉:着力打造“小病在基层、大病进医院”的就医新秩序

  展望未来,我认为想要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持续增强群众“看病获得感”,需要将推进医疗资源下沉作为一个发力点。不断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从“以医院为重点”向“以基层为重点”转变,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目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百姓觉得看病难实际上说的是像南京鼓楼医院这样的三甲医院看病难,不管大病小病,人们都扎堆前往大医院,但其实基层很多医院,完全没有饱和。

  因此医疗资源下沉,也是优化医疗服务质量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面对当前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能仅仅只靠医院提供医疗服务,更应该将医疗资源输送到社区、村镇,乃至群众的家里去。比方说,每年都有大量的医疗专家、卫生健康部门的管理者退休,他们经验丰富、社会资源广泛,是加强基层医疗能力建设所急需的人才。因此我们应当鼓励医疗领域高端退休人才还乡,在基层健康发展规划、医疗技术传帮带、健康教育、引进人才和资金等方面发挥作用。同时,制定相应配套政策,让这些人才留得住、留得好。

  此外,“医养结合”也是未来医疗事业发展的一个抓手。未来应该充分实现老年人居家养老和就医的充分融合,不仅做到有人照顾、老有所养,万一遇到紧急情况,按一下“急救门铃”或者打一个电话,就会有医务人员及时赶到、排忧解难,从而为老百姓打造起“家门口的医院”“身边的医院”。

  以百姓心为心,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是医者的初心,也是医者的恒心。这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必须落实在行动上的实践作为。像我这样的医务工作者,更应该勇立潮头、奋勇搏击,让自己的人生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陆威 文 韩涛 校对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陈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