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强国有我,奋斗如歌。近年来,江苏侨界青年将心系桑梓的最美乡愁化作“一寸丹心图报国”的最大激情,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地方发展紧紧相连,以侨之所长服务家国所需,以“侨青力量”助力“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
生逢盛世,逐梦前行。为展现我省侨青和留学人员风采,并借由他们的视角,洞悉区域发展脉搏,见证时代芳华,江苏省侨联联合交汇点新闻客户端共同启动“志青春·侨青颂发展 强国当有我”系列访谈活动。我们邀请12位侨青和留学人员代表话成就、抒心声、绘愿景,他们或来自基层一线,耕耘美好江苏;或深耕海外侨界,共展魅力江苏。他们用拼搏的足迹、真挚的语言,抒写侨心向党、同心铸梦的时代荣光,奏响勇毅担当、接力奋斗的青春序曲,激励引领更多侨界青年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第一篇章 创业创新 奋斗有我
彭雪茹:家国情怀谱写人生旋律 ,用心用情传播中国文化
《山海经》中开天辟地的盘古“跃然纸上”、京剧大师梅兰芳的风采精彩“复现”、虚拟主播为政务传播插上腾飞之“翼”……“元宇宙”这一新兴概念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虚实交互,虚实共生”成为“活化”的热门话题。2018年归国后,我始终把传播好中国声音,助力中国文化绚丽绽放世界作为坚定不移的志向。如今,站在新科技的风口,如何依托“元宇宙”展示、传播中华文化,是我面临的新课题。
科技的融入,给文化的内容生产和传播、体验等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和新面貌。在科技日益发达的新时代,文化与科技融合,势必将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的升级换代,使文化产业向新的业态和更高层次发展。浓浓桑梓情,拳拳游子心。我愿以“侨青”担当,用奋斗和拼搏书写报国新篇章。
“青”力而为,做有温度的中国文化传播者
中国历史延续数千年,在漫漫的文化长河中,形成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在我的家乡江苏,江河湖海、纵横奔流。海纳百川,不只昭示了江苏的开放与博大,更造就了江苏文化深沉兼容的精神与品质。成长于东海之滨,我从小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乐于和身边的伙伴分享那些有趣的文化知识。
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沟通情感的桥梁和纽带。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青年是当之无愧的生力军。怀揣着开拓视野、矢志报国的信念,2014年我前往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学士学位。每逢假期,我都会参与组织一些国际论坛,让更多人了解、走进中华文化,将中国的声音传播得更远。
我在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前往哈佛大学担任国际经济政策制定项目组访问研究员。在哈佛大学工作期间,我经常接待来自全球各地的教授学者,前往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参观。这一过程中,我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然而中国文化的传播力度有待进一步的加强,我的教授此时大力地鼓励我投身中国文化传播,他说:“你来自中国,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文化传播使者,加之你具备国际化背景,擅长文化输出,熟知海外人群对中国文化的需求点,你为什么不去尝试文化领域的创业呢?”这个念头一直在我心里扎根,也为我回国创业、深耕文化产业种下了一颗种子。
文化软实力呼唤产业硬支撑,文化因产业而弘扬,产业因文化而塑魂,“文化+产业”是一场文化产业的“核聚变”,将推动社会发展模式的“迭代”。国内文化产业发展雄风起,最好的时与势聚于此。没有犹豫,2018年我毅然决然地回到祖国,立志将自身大数据研究的研究背景,与文化传播深度结合起来。
彭雪茹成为72届联合国大会中国青年代表
以“侨”为桥,让世界“侨”见中国
江苏始终以开放包容姿态汇聚更多新兴产业、高端人才。2019年,初回国内的我充分调动积累的资源,成功引导、牵线AI心理疏导、脑科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落地苏州与余杭未来科技城。同时,我向着梦想前行。2020年,我成立女娲文化,带领团队深耕IP数字营销赛道。
做好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的第一步,即是扎根中华传统文化,从中汲取智慧的力量。从故宫博物院走红的文创产品到《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国产动漫,中国文化元素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流量密码”。这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攀升,以及当代青年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与日俱增的变化息息相关。
女娲文化亦积极研发中国文化IP “山海经”和政务营销IP,旨在打造自研IP护城河。通过科学技术,原本只能存在书本里、晦涩文字里的盘古、华胥“摇身一变”成为栩栩如生、视觉可感知的立体形象,中国古代神话的魅力得到更加直观的体现。
“十四五”规划中,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得到了着重强调。作为一名江苏儿女,我欣喜看见江苏激情擘画的“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蓝图。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江苏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成为支柱产业。《关于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十四五”期间,江苏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力争达到6%,把江苏建设成“全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从5%到6%,虽然只有一个百分点的变化,却是文化产业的一大步。这是量的增长,更是质的提升,意味着江苏文化产业即将迎来一次巨大的跃迁。
“文化+”,意味着无限创意、无限可能。我深刻意识到,行业的变革即将来临,想要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我需要融合更多的新元素,进一步探寻技术赋能“活化”文化资源,“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激发更大创新动能。
厚植文化自信,让世界“侨”见未来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是业态蝶变、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我积极拥抱“元宇宙”的科技浪潮,将文化传播与之有机融合。步履不停,我创立华胥创世,并不断作出新的尝试。通过科技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碰撞,让京剧大师复现,能更好地调动观众对京剧的好奇心,了解中国国粹,让文化能够跨越时空,接续传承;打造中国文化的基因库,让非遗永恒储存在数字世界,并“出海” 走出国门;虚拟主播“如雪”牵手政务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良好的营商环境。
江苏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不仅诞生了周恩来、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等江苏优秀儿女的杰出代表,也留下了刘少奇、陈毅、粟裕等老一辈革命家战斗的足迹,新四军东进北上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都与江苏密切相关。未来,我将积极推进“互联网+红色资源”,让青少年在现场见闻、互动体验中触摸历史、感悟过往,激发他们探寻红色传统的浓厚兴趣,促进江苏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更上新台阶。
中华文明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现在和未来。它具有顽强和充沛的生命力,不仅要在新时代延续历史的生命,而且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创造新的辉煌。它就像一棵参天大树,根深叶茂、苍劲有力,在迎接新挑战中更加生机勃勃,焕发出新活力。今天,我作为一名文化产业创业者,惊喜地发现文化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越来越快,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正不断全面推进。弘扬家国情怀和担当意识,我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树立远大理想和脚踏实地有机结合起来,在谋求个人发展过程中不忘却社会责任,与国家共奋进,与时代同呼吸。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徐亦丹/文曾力莹校对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