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怜故乡水——迫切的归国
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留学热”一直没有降温。文化基因的相似性、一衣带水的地理位置和现代化的科技水平,让日本成为诸多中国留学生的首选之地。性格豪爽的刘晓静自中学时期便把眼睛看向国外,先贤崇尚自由的基因在他的血管里汩汩流淌。“为什么外国那么先进,如何才能学到外国的好的东西?”在刘晓静的眼中,要想在新时代有所成就,留学或许是一条捷径。
当时日本的留学环境并不像如今这么好,能出国的本就寥寥,再加上远离故土,这种独在异乡的孤独感无时不在。日本与中国虽然同属亚洲文化圈,但生活文化还是有明显的差异。日本人讲究不给别人添麻烦,同学、邻里之间,关系都比较淡薄。大多数人对人十分彬彬有礼,但礼貌的背后往往让初到日本的中国人觉得发自于其内心深处的冷漠。当时还没有形成大批留学日本的潮流,日本人对中国人的认识也十分有限。“别人总问我是高干子弟吧?在他们印象中只有高干子弟才有可能留学。”刘晓静无奈又好笑,吃饭时也总被问起,中国吃不到牛肉吧?吃不到苹果吧?“他们不知道中国人其实已经能填饱肚子,开始追求更高的生活了。”
尽管各种不适应,刘晓静坚持在日本完成了两年的学业。之后为了提高自己,他选择了在日本工作。中日两国的落差明显,国内环境对于企业的生存仍然不够理想。回国后能做什么?刘晓静没有想好,他只好一边在日本工作,一边留意着国内的新闻。国外的水没有家乡的甜,虽然薪资还不错,但思乡之情总是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侵袭而来,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乡愁是每个海外游子内心深处最难平复的忧伤。如今丰富的社交软件,微信、微博,让许多人出了国门仍能感觉像在国内,随时能知道国内的动向。而退回90年代,中国还处于社会变革的交替阶段,了解中国基本只能靠新闻联播,与国内亲友的联系方式也少得可怜。站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每逢“十月一日国庆节时看到飘扬的五星红旗都会泪流满面”,这是游子最朴实的情感,也是对国家最深沉的眷念。
如果没有2003年的那场突然爆发的“非典”,刘晓静大概不会那么快回到中国。这一突发的重大事件,改变了刘晓静的人生轨迹。当时刘晓静在日本的工作,一直保持着跟中国的联系。2002年,他应日本公司要求回国考察。来势汹汹的“非典”大爆发之际,刘晓静的团队里有人开始发烧,没有办法,只能全员隔离。从日本带回来的手机不能用,不能得知最新的项目进展。直到一星期以后,日本的公司通过大使馆找到了刘晓静。刘晓静被告知,由于非典的爆发,日方决定取消在苏州的合作项目计划。已经开始着手实施的项目突然叫停,无异于晴天霹雳。短暂的考虑后,刘晓静决定向日本的公司提出辞职,并说服公司管理者把中国的业务交给他来做。
“我对中国的承诺不能毁约,这是最基本的诚信。你们可以不来,但我不能欺骗我的同胞。”本着这样的想法,刘晓静毅然辞去日本的高薪职务,开始回国创业。就是在这么一个因为“非典”大家巴不得往外跑的时候,为了诚信,刘晓静毫无犹豫的回到了祖国,这是对自己的交代,也是对信任自己的国人的交代。当时刘晓静在日方公司担任的是海外事业部副事业部长,年薪已经超过千万日元,折合人民币100万左右,在日本怎么也算是衣食无忧了。但为了这个衣食无忧,要他抛下自己一手促成的事业,抛下信任自己的伙伴,刘晓静说,自己做不到。
于是,刘晓静以个人名义成立了现在的侨资民营企业—华晓精密工业苏州有限公司。虽说由自己来承担之前的项目,但日方撤离导致的资金缺乏,再加上新企业的运营与生存,刘晓静要面对的是更加艰难的生存挑战。
迈步从头越——在困境中生存
当年刘晓静在国内考察的时候,发现苏州比当时日方公司看好的上海更具有发展空间。上海人口密度高,土地寸土寸金,创业的环境也不够理想。而苏州当时想要发展,创业环境比较好,于是刘晓静首先把公司设立在苏州高新区。
选好了厂址,接下来就是“干什么”的问题。在日本工作多年的经验,和对中国市场的分析,刘晓静意识到供应专业物流容器及物流设备这项业务极具市场商机。当时的中国,汽车制造业的高速发展和零部件供应商投资高潮的来临,使得物流容器、设备的供应急缺。看好了这一点,刘晓静开始着手公司的运营。
虽然理想很丰满,但刚起步的年轻公司,因为技术水平的门槛太低,科技含量不高,在市场上不能形成有效的竞争力,这时期生产出来的产品几乎可以称得上无人问津。刘晓静意识到这是没能掌握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只有自己的技术提高,才能在市场上有立足之地。于是,他与日方主机厂的合作商商议,想引进“自动无人驾驶运料车”技术(AGV),以实现零部件的自动配送,形成高效、经济、灵活的无人化生产。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是中国企业要实现现代化生产必须要面对的从廉价劳动力到自动化生产的转型。然而当时的中国市场仍然以廉价劳动力为主,日方主机厂认为没有实现自动化生产的需求,刘晓静的提议只能暂时被搁置。几年后,随着人力成本的提升,这一搁置的计划再次被提了出来,虽然仍然要冒风险,但若是成功,收益是巨大的。在刘晓静的不断努力下,日方最后决定冒险一试。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发展迅速,随着人均收入水平逐渐提高,廉价劳动力的时代已经过去,人口红利的消失却也正是产品自动化的利好消息。乘着这股东风,刘晓静在2006年建立了国内第一条AGV标准化生产线,确立了以AGV为其核心的研发、生产、销售体系。他从日本引进的AGV制造技术配套日产,导入了52台AGV给汽车厂生产线,实行自动化生产。有了这个成功经验,后来的几年里更是凭着过硬的专业技术与世界级集团公司发展广泛的技术合作,如日产雷诺联盟、NEC、东方马达等。在不断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公司逐渐建立了自己的科研团队,具备多名长期从事设备研发经验的资深工程师,不断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GV系列产品,公司先后通过ISO9001、欧盟CE认证,拥有自主研发专利30余件。
潮平两岸阔——在机遇中成长
AGV技术的引进,可谓是刘晓静的企业成功的关键一步。后面的几年里,公司更是将AGV的开发研究作为重中之重来执行。公司员工有200多人,其中研发团队就有70多人,并且绝大部分都是本科以上的水平。占如此大比重的AGV技术,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其实,AGV是Automated Guided Vehicle的简称,意即“自动引导车”,是一种智能化和柔性化的搬运机器人。它能按照设定好的指令和路线自动行驶,自行把货物从起点运送到目的地。行驶的路线一般用电脑来控制,或者用电磁轨道来设立。当然,这种自动行驶的路线可以根据需求不同来灵活变更。例如在固定的托盘拉伸包装设备上配备 AGV,这样制造商可以不需要使用托盘传动带,从而降低劳动成本,增加工厂地面安全,并消除人为过失造成的产品和运输的损坏。
这种便利灵活的运输方式,正好解决了工厂现代化智能化的需求。2011年,全球日产确定华晓为全球供应商,之后公司还与雷诺公司签订了框架协议,也就是说,只要雷诺公司使用AGV就会选择华晓。除了汽车行业选择AGV,近年来,电商物流、家电行业,新能源行业的也对其青睐有加。AGV技术在国内高速发展的电商平台更是大有可为。迄今为止,华晓公司年生产各类AGV十余种,年产能3000台,已连续多年稳居AGV全国销量第一名。
这一切成就,既来自刘晓静当年敏感的商业嗅觉,也得益于改革开放带来的优势。2011年,刘晓静正式放弃日本的永久居留权,在苏州市政府侨务办公室正式办理归侨证。“当时日本的同事都说我傻,但我认为我应该以中国公民的身份生活在中国。”说道此处,刘晓静的神情是自豪的。放弃日本的永久居留权,苏州政府给刘晓静发了一张APEC卡,在20多个国家都是免签的。这让人十分感慨,回归国家不再只是个人奉献,国家强大了,民族企业也更自信,回归国家是值得骄傲的。
船到桥头直——在当下创造未来
当年从日本公司辞职离开的刘晓静,现在不仅在国内办好了自己的企业,更是在日本成立全资子公司,并在广州、武汉、重庆、沈阳等地设立了办事机构,产品远销美国、墨西哥、巴西、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俄罗斯等国家。营业额更是逐年在翻倍,第一年200万,第二年800万,去年营业额超过了3亿元。这些业绩写在纸上只是几个数字,但刘晓静在后面付出的心血,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刚到苏州那会儿,刘晓静组建的外销团队在工作之初困难重重,但“性格深受父亲影响”的他依靠自己的胆识和魄力,屡次化险为夷,平稳过关。
企业的发展是阶段性的,虽然在十年内经过了飞速发展的模式,公司近几年也面临着团队建设的问题。遇到事情就解决,刘晓静用这些年摸索的经验,以及对企业现状的分析,最终决定将企业上市,改组股份制公司。这是为了让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挂钩,让大家能够集中发力。这一次重要调整为公司注入了新的活力。问题总是会有,只有在前进中解决问题,公司才有未来。
刘晓静坦言:“我的人生目标就是30岁开跑,40岁加速跑,50岁踏步跑,60岁停步跑。”30岁时完善自己,开始人生事业之旅;40岁重新选择,在事业上闯出一条更远更强的道;50岁时开始沉淀,事业稳步发展;60岁时把眼光从职场移开,多做公益来回报社会。没有规划的人生是荒芜的。在刘晓静的人生规划中,除了事业之外就是以一己之力服务于社会。与他而言,无论是身处何种境地,只要胸中有大义,定能用人生的如椽巨笔,书写壮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