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作为社会结构的一个基本单元,既是广大归侨侨眷生活憩息场所,也是开展侨务工作的前沿阵地。社区侨务工作是新时期侨务工作在基层的延伸和拓展,是联系侨属、凝聚侨心、汇聚侨力的重要载体。句容市侨联立足实际,针对句容市侨联工作力量有限的现状,巧妙依托街道社区网络,全面发挥街道、社区的工作平台和服务功能,积极推进侨务工作。以句容市崇明街道为例,就新时期社区侨务工作的开展,谈几点思考。
一、侨情现状及变化特点
崇明街道的中凌社区位于我市城区西南部,是我市归侨侨眷相对较多的社区,共有居民3458人,目前登记在册的归侨侨眷、留学生共136人。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侨情也随着发生着变化。一是归侨侨眷人数逐年增多;二是海外侨胞分布更广,由之前的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扩展到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非洲等;三是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加。站在社区的角度,要适应新侨情,做好新时期侨务工作,就需要遵循老侨、新侨工作并重的工作方针,树立“侨胞利益无小事”的观念,主动加强服务,引导老侨眷属与新侨眷属、归侨侨眷与社区加速融合,营造“社区为侨服务好,侨为社区贡献多”的良好氛围,推进社区侨务工作更好地发展。
二、社区侨务工作已有的经验和做法
崇明街道中凌社区将侨务工作和社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做好侨务工作,服务侨界人士”为工作重心,不断朝着“发挥侨界之力,共建幸福社区”的目标努力,并于2015年获得 “全国社区侨务工作示范单位”称号。在推进社区侨务工作发展中,积累了一些做法和经验。
(一)加强对侨务工作网络构建
建立由社区居委会、侨务工作领导小组和侨务工作联络员组成的三级包管网络,由每个侨务联络员包管到每个归侨侨眷家庭,从基础工作入手,摸查社区内侨情,统计数据,建立资料档案,制订侨务工作台账。
(二)创新为侨服务工作方式
在2008年,中凌社区开展“邻里守望”活动,建立由38名老党员、老干部、退休工人、侨眷属及社区志愿者组成的守望信息联络员队伍,制定“邻里守望”公约,将小区按每10户为一“守望”单元进行化分,每个“守望”单元每户一张“邻里守望”卡。守望信息联络员负责巡逻并收集小区信息。节假日期间,针对侨眷属家中有外出旅游或走亲访友的,给予重点守望,确保他们的财产不受损失。同时在这项活动中,专门开展了“幸福守望,携手夕阳”活动,主要形式是挑选身体条件较好,热心公益事业的老人成为“幸福联络员”组成一个“幸福互助小组”。小组内的老年人每天相互走动,互报平安。“幸福互助小组”里也有几位热心参与社区公益活动的侨眷属老人成为“幸福联络员”。
(
三)开辟为侨服务阵地
打造“侨之家活动室”“侨法宣传角”等为侨服务场地,并且在各社区设立了社区侨务工作办公室,畅通了归侨侨眷和社区的沟通交流。侨之家活动室为归侨侨眷提供了健身休闲的场所,归侨侨眷们平日里可以经常开展娱乐活动。每逢中秋、新春佳节等重大节日,社区组织侨眷和社区居民一起共渡佳节。同时,侨眷们也为社区积极服务。中凌社区所属钟灵文化艺术团主要发起人中就有侨眷侨属,她们带领艺术团常年开展文艺演出,参与到社区的文化建设当中,为丰富社区居民和侨眷文化生活,促进社区文明和谐做出积极的贡献。
面对侨情新变化,侨务工作者必须立足现实、正视问题、克服困难,多措并举,推进社区侨务工作创新发展。
一、夯实工作基础,建立侨情动态资料库
政策先行,有序推进。积极贯彻落实上级有关侨务工作的文件要求,出台相关工作意见,明确社区侨务工作的职能、队伍建设、网络构成等机制,为基层社区侨务工作的开展提供政策指导,使社区侨务工作正式纳入社区建设总体规划。健全制度,组织领导。全面推进社区侨务工作,必须从组织领导、制度建设、规范服务等基础性工作入手,逐步形成活动正规、内容充实、制度健全、网络完善的社区侨务工作体系。一是完善组织领导。成立社区侨务工作指导小组,并明确专(兼)职领导干部,形成由社区居委会、侨务工作领导小组和侨务工作联络员组成的三级包管网络,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二是健全工作制度。制定有关目标管理、联席会议、情况通报、走访慰问、联谊交友、资料管理等各项工作制度,保证工作有序开展。搭建网络状服务平台。积极构建“点、线、面”网络状诉求平台。即:一个固定接待点,即专设的街道社区侨务服务接待点,面对面地倾听侨眷属的诉求。一条畅通热线,可以及时解答归侨侨眷困惑疑虑。一张健全消息网络,即采用社区党组织和侨务联络员组织资源,组件成一个上下联通的信息网络。借助这个“点、线、面”构筑下的平台,社区归侨侨眷服务工作,在“第一时间”和“第一线”都得到了良好的体现。建立侨情动态资料库。深入社区开展调查研究,了解侨情,掌握侨意,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在开展侨情摸底时,特别注意调查登记新华人华侨及其眷属、留学生及其亲属的相关信息,充实侨界后备力量,并加强跟踪了解留学生的留学、工作情况,及时掌握他们的创业就业打算。深入到社区中排查侨情资源,全面了解侨情,建立台帐,分类管理,通过走访调查,全面准确地了解我市归侨侨眷的生产、生活、收入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利用信息化管理方式,建立详细的侨务信息数据库,做到区内侨情底数清、人员熟、情况明,为有针对性地做好服务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二、以“双向服务”为抓手,提高社区侨务工作效能
(一)以人为本,专心做好为侨服务
根据新需求,挖掘新领域,深化服务内涵。拓展“侨之家”外延。“侨之家”是侨务界人士活动开展、情感交流的重要载体,侨之家作为归侨侨眷们的活动场所外,可打造成为侨服务平台,及时为广大归侨侨眷提供政策宣传、就业指导、家政服务、文化娱乐、代办咨询等系列服务,积极开展“抓帮扶、重维权、送温暖、办实事、解难题”等特色服务。通过抓试点、抓示范的方式,不断推进“侨之家”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达到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目标。打造特色功能服务区。在社区内积极打造侨法宣传角,向归侨侨眷、社区居民宣传法律法规,引导广大社区居民自觉知法、守法、爱侨、护侨;开设法律援助中心,为归侨侨眷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进一步解侨之困、为侨分忧;开办社区诊疗所,为广大归侨侨眷提供质优、便捷、安心的医疗服务。建立服务一卡通模式。发放归侨侨眷服务卡,凭卡享受社区提供的上门信访、司法援助、劳动就业、民政服务等多项贴心关怀。积极创新社区联谊活动。针对社区实际,立足侨界群众需求,在社区开展关于健康养生、心理咨询、法律援助、文体娱乐等富有创新意义的便侨助侨联谊活动,努力激发社区归侨侨眷在构建和谐社区中的重要作用,推进基层社区的发展与深入。
(二)积极引导侨眷回馈社区
社区在为归侨侨眷提供各项服务的同时,应当积极引导、鼓励归侨侨眷参与社区管理,积极为社区发展做贡献。只有实现了社区为侨,侨为社区的“双向服务”,才能保证侨务工作进社区的持续发展。定期召开涉侨人士座谈会。及时向社区内归侨侨眷通报社区建设和管理方面的情况,并征求他们对社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归侨侨眷积极参加社区建设,发动他们围绕环境整治、治安防范、邻里互助、文化建设、关心下一代等社区重要工作献计献策献力。深入开展“侨帮侨”活动。“侨帮侨”活动旨在帮助更多的归侨侨眷结链,在生活、就业、子女上学等问题上互相帮助。持续推进老侨带新侨活动,在深入调查统计侨情的同时,鼓励老侨结对新侨,由老侨带领新侨了解社区情况,参加社区活动,加速融入社区,将老侨和新侨、归侨侨眷和社区紧密联系在一起。鼓励归侨侨眷成立或加入社区志愿队、文体队。积极参与社区清洁卫生、治安巡逻、社区服务、文体等活动,不仅展示了归侨侨眷自信和风采,还使他们更好的融入到社区生活之中,为社区和社区居民作贡献。引导归侨侨眷关注和支持公益事业。以归侨侨眷自愿为原则,关注国内以及本地各项公益事业,在捐资助学、帮扶贫困等各方面自觉奉献爱心、回馈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