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宜兴市侨联组织全体侨务工作人员来到市党史陈列馆、周铁镇老街,寻访宜兴侨界共产党员的足迹,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前进力量,始终铭记历史,不忘初心,全力推进侨联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宜兴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侨联主席王立明参加活动。
参观宜兴市党史陈列馆吴琪事迹展
吴琪(1898~1980),宜兴堰头乡人,是宜兴市第一个共产党员。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是中国留法勤工俭学学生总会江苏省学生代表。1921年6月,与周恩来、李维汉等人在巴黎郊外集会,成立中国少年共产党(简称“少共”)旅欧支部,吴琪任“少共”巴黎支部书记,1922年被批准为中共党员。1924年,遵组织决定,筹建中国国民党驻法支部,吴琪任巴黎支部负责人。1926年,吴返回国内,参加北伐战争,在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工作。7月,随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奔赴前线,任总政治部《革命军日报》编辑,后调黄埔军校任政治教官。“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吴以总政治部特派员的身份,掩护和营救了张曙时、毛啸岑等20多名共产党员。1937年,吴在汉口和重庆两次与周恩来会晤后,决定去延安工作,因故未能成行,任邵力子为部长的中宣部国际宣传处外事干事。新中国成立后,遵周恩来总理函示,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1951年,参与上海革命博物馆的筹建工作,后在上海博物馆、上海文史馆工作。1980年3月病逝于上海,终年82岁。
参观红色地标——周铁竺西医院张效良事迹展
竺西医院是在1924年,由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无锡支部首任书记、宜兴籍首位中国共产党员张效良先生变卖家产,购置医药器材和药品,和曾在新加坡南洋大学医学院学习、熟悉医务的旧日好友谢绍柏合作,在周铁老街北街河畔开办的,悬壶济世的同时,继续从事地下革命工作,当年的竺西医院就是一个共产党的地下联络点。
张效良(1887-1928),宜兴周铁傍杏村人。早年追随孙中山革命,曾任总统府侍从副官处书记。后回到家乡,先后到无锡第一、第三高小任教,为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而奋斗。1913年秋,张效良应陈嘉庚先生邀请,赴厦门集美大学执教。后只身奔赴南洋,在槟榔屿华侨中学任教。1917年,他又接受陈嘉庚先生聘请,担任新加坡华侨中学教员,并兼职兴亚、道南等小学的课务。他又在丹麦小岛上创办了一所华侨小学。1923年,张效良在上海入党后,他以代课教师为掩护,在县第一高中开展党的活动,创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无锡支部。1927年3月中旬。北伐军赖世璜部到周铁,张效良组织群众欢迎。在北伐军的支持下,张效良在傍杏村周县建立农民协会,积极开展农民运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国民党右派派特派员到宜兴进行了两次清党。7月,张效良和其他党员,利用合法身份打入清党委员会,保护党的组织免遭破坏,保存党的力量。11月1日,张效良参加了震惊大江南北的宜兴农民暴动。暴动失败后,张效良列入国民党政府追捕名单。1927年冬天,张效良躲过敌人的搜捕,来到无锡。这时,他的肺病因缺乏治疗,病势日益加重。1928年春,张效良病逝于无锡。
期间,王立明一行来到张效良亲属张达初家里,与他亲切交谈,详细了解他的身体和生活状况,听他讲述张效良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而顽强奋斗的革命事迹。
走访张效良亲属张达初
此次,宜兴市侨联全体党员追寻红色记忆,追慕先辈足迹,在回望来时路中坚守初心,在远眺前行路中赓续奋斗。同志们纷纷表示,要传承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以侨界先进共产党员为榜样,弘扬优良传统,与侨偕行、与国同进、与时共鸣,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努力展现侨务干部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