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侨联工作》杂志(2022年第8期)“基层声音”栏目,刊登了南通市侨联维权工作经验。
提升依法护侨的深度、温度和广度
江苏省南通市侨联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法治思想,坚持“以侨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强化责任,倾情服务,完善机制,坚持以维权工作者的辛苦指数换取侨界群众的幸福指数,较好地解决了侨界群众的急事、难事和“身边小事”,赢得了侨界群众的好口碑。
一、强化责任,延伸爱侨的“深度”
超前谋划,分析研判,深入群众听侨声,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战”。一是摆上位置。成立维权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关于在侨界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编排“法律宣传月”活动计划,坚持办公会听取专题汇报、党组会进行分析讲评、年度开展全面总结。侨界重要人士来访由领导亲自接待,对涉侨重大事件,即时上报。重要节庆时节,实时关注海内外侨界动态,对侨界重要事项,迅速反映,加强沟通协调,抓好跟进落实。二是摸清实情。开展侨界群众大走访活动,掌握需求、汇总情况、建档立卡,实施分类指导,提升维权的精准度。利用“敲门行动”、核酸检测等时机,多渠道多途径广泛听取意见,深入掌握群众所需。建立侨情数据库,及时做好更新维护,侨情数据数量位居全省设区市第一,受到省侨联通报表扬。三是靠前服务。针对阶段特点,分析企业可能面临的维权需求,组织专业法律服务队进企业,答疑解惑,为企业纾困提供法律援助。组织开展侨法进侨企活动,利用走访挂钩联系企业、调研侨资企业等契机,现场办公,协调解决痛点、难点问题,深受侨界好评。
二、倾情服务,点燃为侨的“温度”
拓展渠道,创新形式,大力推进侨法宣传,倾力维护侨界群众权益。一是坚持针对性普法。开设系列法律讲座,解读《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等,通过丰富的实例阐释,讲清合法权益法律保护的路径和方法,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组织开展“侨侨知多少”侨法知识系列网上挑战赛,学侨法、护侨益、聚侨力、暖侨心。坚持开展“下基层、进侨户”送法活动,送侨法、赠书籍、办讲座、听意见、解民忧,同时利用互联网平台,线上线下相结合宣介答疑,扩增侨法宣传的覆盖面,提高全社会对侨法的知晓率和依法护侨意识。各级侨联上下联动,开展“法治宣传月”活动,相关做法被央广国际在线、交汇点、中江网、网易新闻等主流媒体推介。二是坚持常态化维权。将权益保障作为情牵侨界的心上事,马上办。通过耐心细致工作,化解矛盾,运用法律武器,维护侨益,在过程中解侨忧、舒侨心、增侨情、聚侨力。举办法企同行活动,专程邀请法院领导赴侨资企业走访调研,帮助企业解决“看得见”的问题,防范“看不见”的风险。近年来,各级侨联组织处理来信142件,接待来访938人次,协助解决涉侨纠纷和案件49起,挽回经济损失约2940多万元。《侨眷跨国离婚诉讼调解案》入选“江苏省侨界维权典型案例”。三是坚持亲情化关爱。涉侨纠纷一头连着侨法,一头连着侨心。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侨联干部人人挂钩高龄归侨、空巢侨眷家庭,定期上门走访,收集社情民意,及时提出推进工作的合理化建议。凡涉及群众的问题、建议,事无巨细,“不挂空档”,坚持做到件件有答复,事事有着落。侨眷陈女士与启东恒大因房屋质量问题发生纠纷,市侨联多次沟通弄清情况,嘘寒问暖,走进家门座谈交流。并邀请所属街道负责人、法律顾问上门服务,陪同赴启东现地协调,陈女士感慨道:侨联就是我们侨眷的“娘家人”。
三、完善机制,拓宽护侨的“广度”
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建立完善制度机制,协力促进提质增效。一是用好助力机制。广泛凝聚共识,积极扩增影响、力争放大效应。巧用人大、政协平台,发挥侨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双岗履职作用,深入基层开展调研,知情聚力,集思广益,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意见,通过“两会”反映侨界的呼声和需求,营造全社会爱侨、知侨、护侨的氛围。二是建立联动机制。立足纵向到底的工作理念,建立“市-县-镇-村”四级联动维权机制,健全组织、配备人员,形成上下呼应、信息共享、资源共用的融合式权益保障模式,在营造和谐侨界、提升群众幸福感、满意度上融合并进、联动作为。三是完善协同机制。加强与各友邻单位的合作,“手拉手”共筑护侨坚固屏障。联合公安局成立全省首家警侨联动中心,建立并拓展了海外侨团联络驿站31个,为维护海外侨民安全和正当权益提供帮助。聘请法院涉侨纠纷多元化解特邀调解员,发挥专业优势,定期开展活动,分析形势,解决难题,为海外侨胞和国内侨眷提供服务。积极探索“检侨联动”南通模式,形成依法保护侨胞合法权益的检侨联动十条措施,加强在侨企、侨商、侨智等各方面的合作,初步建立护航侨企发展、依法维护侨益、协同提升服务的工作机制。基层侨联建立“公证惠侨服务站”,与司法局、公证处联合举办“同心侨——公证惠侨”服务合作协议签约暨涉侨公证法律宣讲活动,让维权工作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