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为侨服务的基层组织,街道侨联分会是党和政府联系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连心桥”,是推进“惠民虹桥”建设的有效力量。南通市崇川区虹桥街道辖区内目前共有华侨华人52人、留学生51人、归侨侨眷102人。近年来,街道侨联分会通过实施建好“三大载体”、完善“三大网络”、挖掘“三大资源”的“333惠侨行动”,热忱服务侨界群众,紧密团结归侨侨眷,将凝聚侨心、维护侨益、汇集侨智、发挥侨力与虹桥惠民理念有机结合。
一、建好“三大载体”,夯实侨务基础
“老爸,生日快乐!”11月18日是家住新西社区的侨眷樊天璜的90岁生日,社区工作人员为老人连线了远在加拿大的女儿樊天泓。由于疫情,女儿不能亲自回来陪父亲过生日,只能借助社区网络窗口与父亲来了一场“亲密接触”。与此同时,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助老的优良传统,新西社区新任党委副书记刘佳也通过上门走访,为樊天璜老人送去鲜花等暖心关怀。为了精细做好街道侨务工作,虹桥街道从制度着手建好“三个载体”,做优做实惠侨服务。组织载体方面,虹桥街道侨联分会建立了11个侨务工作小组,选配21名社区侨务干部,设置54名邻里侨务联络员,通过工作网络的建立与完善,将侨务工作延伸到社区、网格、邻里等各个角落。机制载体方面,落实三项基本制度,通过集中学习侨务知识、每月接待侨眷侨属、定期探访空巢侨眷,真正实现听侨声、询侨情、惠侨力。学习载体方面,11个侨联小组设立侨法宣传角、“侨之家”活动室,同时借助侨友学习会和道德讲堂引导归侨侨眷加入社区志愿服务,弘扬身边正能量。
二、完善“三大网络”,关注侨界民生
“我是一名侨眷,我享受着政府给我的福利政策,我也要用余生的精力服务他人。”年近九旬的陈慕君老人是一名老侨眷,也是虹桥“开心锁”民调小组的创始人,虽然今年街道侨联分会换届后退居二线,但是陈老还依然热忱服务在“侨”一线。为了做好侨界服务,虹桥街道织密三大网络,帮助“虹侨”解难事,惠生活。完善帮扶网络,建立“空巢”侨眷帮扶制度,社区干部结对帮扶制度和归侨侨眷互助制度,实现“空巢侨眷月月询,老年侨眷季季汇”。今年以来,共为归侨侨眷解决实际问题131件,重点针对12名70周岁以上空巢侨眷,通过安装续约“一键通”、一对一配备帮扶志愿者和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实现归侨侨眷小事不出居、难事有人管、困难有人帮。依法维护侨资、侨属企业合法权益,协助解决经济纠纷34起。完善活动网络,组建“开心锁”民调服务队、“彩虹侨”武术队、壹元理发室、桃花坞戏剧社等侨界社团,以知识竞赛、文艺演出、生活服务、纠纷调解等形式,服务侨眷千余人次。完善宣传网络,设置“精彩虹侨”“虹桥人虹桥事”等微信专栏传播优秀侨眷事迹和侨界活动,利用社区教育点播厅内移动网络,密切侨眷与亲友距离。
三、挖掘“三大资源”,放大侨的优势
“今天,很荣幸被虹桥社区党委邀请来宣讲十九届五中全会。”王一中是虹桥辖区的一名老归侨,同时也是一虹桥社区的一名老支部书记,今年他很荣幸地获得了一个新身份,那就是“虹担当”宣讲团的成员。在社区“回廊课堂”,他带着自己的海外经历与深学的全会精神与大伙儿畅谈“十四五”规划。类似王老这样的“宝藏侨”,在虹桥辖区还有许多,街道不断挖掘侨的潜力,运用好侨的“三类资源”。一是队伍资源,在推进惠民项目时,有效发挥归侨侨眷力量,聘请部分归侨侨眷担任社区公益顾问或群众评议员,在文明创建、老旧小区改造等中心任务中发挥作用,提升社区管理水平的同时推动了辖区侨务发展。二是学识资源,充分发挥归国华侨层次高、水平高、学有专长的优势,聘请他们担任社区学习辅导员、法律咨询员、健康保健员等,为群众讲授理论知识,传播写作、绘画、歌唱技巧和文明常识,服务达800余人次。三是经济资源,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扩大海外友好力量,积极招商引智。与44名海外人才密切联系,引导他们从血缘、亲缘的角度出发,投资振兴家乡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