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灵,南京市侨青会委员、澳大利亚留学归国青年、南京诺德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创始人。
在徐慧灵看来,语言是一种日常沟通的媒介,也是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语言交流,既可以面对面传递情感,也能完成“文化传播”这一任重而道远的使命。
架起桥梁,助力文化传播
创业,一直以来都是徐慧灵心中的回国首选。“缺乏一线基层的工作经验,脱离社会阅历的积累,创业是不可取的。只有曾经身处一线,才能体会到基层工作的点点滴滴,稳扎稳打才能有的放矢。”于是,回国后,他先后在外资企业、大型教育平台工作了好几年。
在工作的过程中,他也在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是什么。“在异国他乡求学时,我一直带着足够的自我认同感和文化自信,与不同文化接触、学习和碰撞。”多方面思考后,徐慧灵选定了接下来要走的路,“我更希望成为一名中外文化国际交流的使者,架起一座文化沟通的‘桥梁’,传播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2019年底,徐慧灵正式创业。这是他人生的一次重要转折,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我想把在国外的所听、所想、所见、所闻传递给更多的年轻人。当然,也有‘重任’要交给他们。”徐慧灵打趣说。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徐慧灵和他的教师团队在帮助学生培训语言技能、开阔国际视野的同时,也鼓励更多年轻人助力优秀中华文化的传播,巧妙对外讲好中国故事,让“地球村”里的更多人产生共鸣。
一字一句,传道授业解惑
绝大部分在“诺德”学习语言的是将到海外学习交流的理工科学生,徐慧灵会对他们说:“有一句老话叫‘师夷长技以自强’,我们出国学习,目的是吸取他人之所长,来提升我们的竞争力,从而不断取得技术突破。”
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会把中国的名胜古迹、历史文化融入到授课内容中,让学生拥有更深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信。徐慧灵特别提到一点:“东西方文化是有差异的,不太地道的表达会让别人觉得不礼貌,容易产生理解偏差甚至是误会,所以我们在授课时也会格外强调这一点。”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海外人文知识,不仅可以更好适应留学生活,也为文化传播奠定了基础。
徐慧灵正规划着,未来和他的团队将多方面延伸综合发展,在“文化交流”方面作更多贡献。当下,徐慧灵也积极在国内进行中华文化的传播及推广,多次组织在华的外国朋友学习汉语、练习书法、欣赏国画,组织身在南京的国际友人们参观中国科举博物馆、六朝博物馆等地。“每当他们对我们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发出感慨时,我的内心都有着满满的民族自豪感。”徐慧灵说。
以身作则,凸显青年担当
作为南京市鼓楼区政协委员、南京市侨青会委员,徐慧灵还坚持认真履行职责,勇担社会责任。2022年初,徐慧灵投身于防疫一线服务中。扫码登记、维持秩序……身穿防护服,他身上汗如雨下,脸上勒痕深深。“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的那些天,我还正好过了一个极其难忘且意义非凡的生日。”徐慧灵说。
徐慧灵的以身作则,凸显了青年担当,也深深影响了他的教师团队。“我们这个团队接下来的目标是,立足于本职工作的同时,培养更多综合性人才,引导更多留学生回国发展,回馈社会、建设家乡、报效祖国。”徐慧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