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平台繁体版
江苏侨联 > 各地侨联 > 南京侨联 > 特色工作 > 正文
老归侨回忆录 | 蔡尧国:追梦归侨的家国情
2022-10-13 11:31:00

  为充分展示侨界人士的风采,为侨界人士学习和传承老归侨爱国、爱乡、爱家人的优良传统,南京市侨联特推出《老归侨回忆录》系列报道,营造侨心向党、同心与共的侨界氛围,鼓舞侨界群众继往开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砥砺奋进。

  蔡尧国,1938年出生于新加坡,祖籍广东顺德。1955年从新加坡回国。归国后就读南京农业专科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浦口区人委农业局,后调到浦口区房产经营公司基层水电队、秦淮区房产经营公司器材站工作。蔡尧国一生热爱文学,是江苏省农科院绿野诗社和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诗社会员,创作的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在多家报刊杂志及公众号上发表。

  我出生于新加坡的一个普通华裔家庭,有一个哥哥和两个姐姐。父亲是勤劳爱国的华人,为了养家他打两份工,白天在一个杂货铺里做账房先生,晚上把另一个店铺的账单带回家做。小时候,他常常给我们讲爱国故事,树立我们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信念。父亲给哥哥起的名字叫蔡尧祖,我的名字蔡尧国,两个姐姐的名字是蔡耀英和蔡耀华,我们名字连起来念“祖国英华”。

  大姐蔡耀英早早回国了。1949年,我收到了大姐从国内发来的电报,得知了新中国成立的消息。那时,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传遍南洋,传遍东南亚,传遍全世界。海外华侨心潮澎湃,奔走相告,满心欢畅。广大华侨青年更是热血沸腾,产生了对新中国的无限向往,由此掀起了一股华侨青年回国读书、参加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我也心向往之。

  1954年,我从新加坡华文中学初中毕业。父亲要我升读新加坡政府主办的英文高中,高中毕业后考大学,将来应聘公务员,而我一心想回国。1955年3月25日,我乘上新加坡“芝万宜”海轮回到了祖国。踏上深圳罗湖桥头时,我和同学看到到处都是高高飘扬在空中的五星红旗,感到无比震撼。亲爱的祖国啊,母亲!我愿永远在您的怀抱里做一个无名小卒,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回国后,我先在广州华侨补习学校学习,后来被分配到扬子江畔的六朝古都——南京,进了南京市五中读高中。后入读南京市农业专科学校,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浦口机关从事农业技术工作。工作期间我也曾度过了一段艰苦的日子,父亲心疼我,想要我回新加坡,但我认为既然当初立志回国,现在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也决不反悔退缩,所以拒绝了父亲的安排。

  在浦口区工作期间,机缘巧合我遇到了一生的挚爱。她生于书香世家,是众人眼中的才女。我们有着共同的爱好,都喜欢看书,热爱文学。就这样,曾经心中羡慕与向往的古香古色的江南小院,成了我自己的家。

  妻子是一位小学教师,在主城区上班,而我在江北工作,只有周末才能回家。后来,我向组织申请调到江南工作。1975年底,组织安排我到秦淮区房产公司下面的基层单位做内勤。因此,我离开了农业领域,改了行。退休前,我在房产局拆迁部门,负责旧房拆除的管理工作。十几年来,凡是秦淮区内旧城改造片的旧房拆除工程,我都参加了,还被评为了先进工作者。

  从门东到门西,从长乐路、琵琶巷、钞库街到大石坝街、贡院街、夫子庙。从集庆路、磨盘街到绒庄街、殷高巷……眼看一批批旧房推倒消失,我心中有些惋惜,但看到一栋栋新楼房崛起,一个个现代化新型居民小区建成,我的心中又有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兴奋。我很庆幸,亲自见证和参与了南京城市的发展。

  退休后,我过起了悠闲的晚年生活,专心去追寻我的热爱。平日我和爱人经常写诗填词,由于创作的诗歌散文在多家报纸杂志上发表,成果颇丰,江苏省农科院绿野诗社和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诗社邀请我成为他们的会员。

  “劝君惜取少年时,莫等梦成空。”这是我勉励自己孙子和外孙子的一句话。作为年轻人,一定要珍惜时间,拼搏奋斗,努力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编辑:南京侨联卞灿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