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武进区侨联积极探索开展“党建带侨建”工作,把侨建组织建设向乡镇基层延伸,打通侨联工作“最后一公里”。目前,武进区实现了11个镇、3个开发区侨联组织全覆盖。主要做法有:
一、争取党委支持,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建立建强基层侨联组织。武进区现有归侨侨眷8453人,70%以上分布在乡镇、开发区。为更紧密地把侨界群众团结凝聚起来,武进区侨联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依靠党建带侨建,推进乡镇成立基层侨联组织。一是用好政策,争取党委支持。2015年,抓住中央出台加强群团建设和侨联工作意见的机遇,我们主动向区委汇报中央、省委和中国侨联等各方面精神要求,以及武进区侨界群众的分布、特点、作用等情况,并坚持每季度向区委呈报一次侨联工作情况,让区委更加了解侨联组织、认可侨联工作。2015年底,在区委的支持下,武进区侨联五侨部门联系开展了侨情调研,为探索建立与基层党建相适应、与归侨侨眷需求相贴近、与中心工作相结合的基层侨联组织提供了基础支持。二是培育典型,借势全面铺开。针对各镇、开发区侨情不均衡,少数党政干部对侨联工作认识不到位、积极性不高的实际,区侨联采取重点突破的方式,集中力量争取洛阳镇率先成立侨联组织,并大张旗鼓地召开成立大会,组织各乡镇领导到会现场观摩。会后乘势而上,逐个乡镇指导推进成立侨联组织。至2016年5月20日,我区所有乡镇均成立了侨联组织。2017年,还在侨务资源丰富的牛塘镇金东方颐养中心成立了常州第一家村级侨联组织。三是规范运行,实现从有到强。在乡镇成立侨联组织后,我们又争取区委下发文件,对基层侨联组织机构、条件保障、组织领导等进行规范,明确各镇、开发区党委要把侨建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考核内容,真正做到“党建带侨建”,实现同频共振、融合发展。同时,区侨联对所有乡镇侨联工作者进行了业务培训,并通过召开现场会、工作交流会等形式,为大家搭建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平台,让一线工作人员从了解侨联工作、熟悉侨联工作,逐步成为侨联工作的行家里手。
二、发挥基层组织人脉优势,广泛动员内摸外联,不断拓展丰富侨务资源。乡镇侨联工作者吃在基层、住在基层,对乡镇人头熟悉、与乡亲情感深厚。我们充分发挥乡镇侨联工作者“人熟好办事”的天然优势,组织他们挨家挨户进行侨情调查,不仅彻底摸清人数,确保一个不漏,而且做到拓展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状况、文化兴趣爱好、海外联系面等。通过调查,全区不仅新增登记侨界群众807人,而且在侨界群众中更深入地宣传了侨联,密切了侨联工作者与侨界群众的感情。动员基层侨联工作者发动侨界群众“以侨引侨”,通过侨界群众先后挖掘了203个海外侨界资源。如,法国中华会馆主席丁伟星、世界著名数学家曹怀东、香港长江实业执行董事长赵国雄、加拿大画家赵卫明等海外知名人士。目前,这些知名人士已成为武进区宝贵的海外人才资源。
三、紧贴乡镇产业特色,不拘一格牵线搭桥,扶助侨界群众创新创业。武进区虽然整体经济较为发达,但乡镇发展各有千秋。在扶助侨界群众创新创业上,我们充分考虑乡镇侨联的力量,坚持党委认可、侨界认同、自身能为的原则,做到不搞“花拳绣腿”、抓住重点做细做精。如,遥观镇侨界青年资源相对丰富,就重点在搭建青年创业创新平台上下功夫,推进成立了武进首个“侨青之家”创客空间,目前已有53个新侨落户。雪堰镇特产“太湖三白”,雪堰镇侨联就广泛发动各方侨界资源,促成举办多场海外展销会,助推特产远销欧美。湖塘镇具有东南亚一带侨资源丰富的优势,该镇侨联就牵线搭桥奥顿公司、东鹏公司的富余产能向泰国、越南转移。目前,全区每个乡镇侨联在扶助创新创业方面,都有了或多或少的自身特色,在党委政府的地位逐步提升,侨界群众也更加认可。
四、用好一线接地气资源,细致入微贴近服务,切实用真心真情凝聚侨心。全区基层侨联牢固树立“距离更近、交流更亲、服务更细、保障更好”的工作理念,创建“三心”服务模式,让为侨服务更直接、更贴心。主动常联常络,做到“每月必到”,乡镇侨联工作者每个月都要通过走访、微信、手机等方式,与所有侨界群众联系,嘘寒问暖;“随叫随到”,侨界群众一旦遇到紧急需要帮助的问题,基层侨联工作者做到随时上门。主动帮难解困,先后为237名侨界群众协调解决了企业融资、个人身份证明、子女就学、就医看病、交通出行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在乡镇发展的侨界群众逐步形成了“有困难找侨联”的氛围。积极服务新需求,成立了志愿者队伍为空巢老人服务,组织了旗袍队、戏曲队、摄影队等兴趣小组,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把侨界群众紧紧联系起来、组织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