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创业中华·智汇江苏”2023江苏侨界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峰会(生物医药专场)在南京举办。来自国内生物医药界专家学者、侨界青年人才等,共约250人参加活动。
聚焦大局 联创品牌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省侨联坚持把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同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结合起来,同发挥侨联服务经济发展职能结合起来,同践行为侨服务宗旨结合起来,积极推进服务侨界人才工作模式机制创新。此次江苏省侨联首次联合江苏省侨界高层次人才发展联盟成员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共同举办生物医药专场侨界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峰会,由省侨联和高校共同商定活动主题、共同邀请嘉宾、共同组织活动保障,既是省侨联对助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主动实践,也是省侨联对拓展侨界人才工作力量的积极探索。
注重效益 联办活动
受省侨联党组书记、主席刘标委托,省侨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艾卉代表省侨联致欢迎辞。南京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胡志斌出席峰会开幕式并讲话。
艾卉在讲话中表示,紧跟省委省政府以人才强省建设引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驱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工作步伐,省侨联注重发挥自身广联侨界的独特优势,主动加强与海外侨社团和华侨华人联谊联络和服务互动,在广泛联系中发现人才、涵养人才、服务人才。她说,进入新时代,生命健康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迫切需求,让人民群众过上健康生活,是从事生物医药研究和医务工作人员的“国之大者”。希望从事生物医药领域研究的侨界专家学者和青年人才,多加强在生物医药领域“卡脖子”问题的基础研究,多注重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研究,多开展在生物医药领域的转化突破,以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加快基础研究成果向生物医药转化和产业化步伐,用心用情用力、更多更早更好解决人民群众在生命健康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希望大家坚定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抢抓当前利好政策和发展机遇,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自觉在生物医药创新中锻造“独门绝技”,让中国医药智慧闪耀世界,让更多中国生物制药自主品牌跻身世界之林;希望大家通过自身“朋友圈”“师生圈”“学术圈”,多给江苏引荐海内外生物医药专业高层次人才,多给江苏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最后,针对今年即将举办中国侨商投资(江苏)大会,她诚挚向广大生物医药领域侨界专家学者和青年人才发出邀请,希望大家多把发展眼光投向江苏,多把科研项目布局江苏,多将紧缺人才引向江苏,共同为江苏生物医药产业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贡献更多侨界力量。
胡志斌向前来参加活动的生物医药行业侨界专家学者、侨界青年人才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感谢。他说,生物医药领域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竞争的焦点赛道之一。大力促进生物医药领域发展是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支撑点。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南京医科大学,始终坚持心怀“国之大者”,持续推动基础研究,以高质量的科学研究、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服务于“科教兴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国家医学教育及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目前,学校已建成30多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创新中心)。他表示,南京医科大学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主动加强与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跨学科、跨部门合作,共同开创基础医学研究新局面,塑造我国生物医药领域新动能,积聚赛道新优势,助力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为提高人民群众卫生健康水平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省侨联副主席陈峰、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苏川分别主持峰会开幕式和侨界专家分享等环节活动。
下午,嘉宾分两个专场组织开展座谈交流活动,与会侨界专家学者和侨界青年人才积极建言共同推进生物医药领域创新创业和服务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
扶助发展 联推服务
活动期间,既特邀生物医药领域专家作专题分享,又安排分场专题报告,从不同层次和角度分享专家智慧,建言江苏高质量发展,共同为侨界专家学者和青年人才在江苏创新创业、投资兴业,提供最有力的服务保障、最有力的技术支持、最有力的平台支撑。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化学和生物医药创新研究院院长郭子建,围绕自身在生物医药领域内的创新研究和探索实践,重点介绍了当前生物医药交叉学科前沿的发展情况和生物医药产业高端人才集聚创新创业的踊跃氛围。
江苏省侨创联盟理事长、前沿生物药业(南京)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谢东,结合从事生物医药基础研究、新药研发和企业发展,以及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作了侨创分享,为侨界青年人才立足生物领域在苏创新创业上了生动的一课。
江苏省侨联侨界专家委员会生物医药专委会秘书长、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链创新转化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郑晓南,从凝聚侨力、创新品牌、推动双创、富有成效等四个方面,全面分享了生物医药专委会服务推进江苏高质量发展的作为和贡献。
借活动举办之机,省侨联积极探索将侨界人才工作特色品牌活动,向助力推进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向全面汇聚侨界人才的新渠道、向构建为侨服务体系的新路径推进,让侨联服务侨界人才工作向“新”而行、因“新”而兴。